设置

关灯

第23节

    成化十四年 作者:梦溪石

    第23节

    没想到这位新上司不仅不计较尹元化的无礼,还打算主动去低头,这得面到什么程度啊!

    他暗暗地悲鸣着,心情算是彻底跌到了谷底,仿佛已经可以预见自己一片黯淡的前途了!

    唐泛仿佛对众人各异的情绪毫无察觉:“你到药铺里去,买点防风和石菖蒲。”

    这算什么礼物?

    戴宏明一呆,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啊?”

    唐泛不悦道:“难道本官说得不够清楚?”

    戴宏明忙道:“不不,下官这就去!”

    石菖蒲是什么功效他不知道,但谁都知道防风治疗风湿痹症的,戴宏明一时没弄清楚这上司到底是真明白还是假糊涂。

    保险起见,他又问了声:“大人,这两味药要各抓多少才合适,石菖蒲就是治什么的?”

    唐泛呵呵一笑:“石菖蒲啊,主治癫狂健忘,有醒神益智之功效,正适合尹员外郎的病症嘛!至于抓多少,我看尹员外郎病得不轻,起码一种药得抓个四五钱才够罢!”

    敢情这是在嘲讽尹元化啊,原来这位大人不是怕了他,而是要跟人家对着干啊!

    可这药送过去,尹元化不得气得发疯啊?

    众人一时反应不过来,都呆呆地看着唐泛。

    戴宏明苦着脸道:“大人,这不大好罢?”

    唐泛笑容倏地一敛,冷冷看着他:“怎么,你打算违背本官的命令?”

    戴宏明打了个激灵,连道不敢。

    买当然不是他亲自去买,散会之后,戴宏明拿了钱吩咐底下一个司员,将这两味药材买过来,那司员本是被尹元化骂过的,又有心讨好新任郎中,便一口气买了半斤回来,戴宏明一看脸都黑了半边。

    他也知道,这是唐泛在逼自己站队,如果自己做得不能让唐泛满意,那日后肯定就会被他疏远排斥,但是戴宏明本来就跟尹元化不对路,就是不干这种事,尹元化同样看他不顺眼。

    思来想去,戴宏明咬咬牙,心想拼就拼了,便亲自抱着药材送过去。

    那头尹元化正得意于自己给唐泛的下马威,冷不防其中一个素来讨好自己的司员跑来对他将唐泛之前说的话又汇报一遍,尹元化一听就气坏了,心想那个唐泛这是在咒自己啊!

    结果还没气完呢,戴宏明真就把药材给送过来了。

    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

    不到一天,刑部上下就都传遍了,河南清吏司的尹员外郎仗着自己有个当侍郎的老师,不把新任上司放在眼里,却没想到反被狠狠摆了一道。

    尹元化借口自己腿脚疼不去参加新上司的会议,转头唐泛就送石菖蒲讽刺他脑子有病,所有人听到这件事,肚皮都笑抽了,又暗暗地为唐泛担心。

    逞一时之快,岂有好果子吃?

    这件事也很快传到了左侍郎梁文华耳中。

    作者有话要说:

    别看唐大人只知道吃,又不会武功,腹黑起来也是很狠的!

    他是不知深浅,没想过惹恼尹元化靠山的后果吗?

    嘿嘿,且听下回分解~

    成化朝一年的税收是比照万历年间来虚构的,反正明朝中央财政就是一塌糊涂,这跟本文无关,所以不会写太多,因为要解释唐大人的工资为啥会这么低,顺便为后文铺垫一下,所以只是略略一提。

    介绍六部的油水地位,也是为了给后文做铺垫~~

    张蓥本来是成化18年才当的刑部尚书,这里提早了。

    第57章

    听了门生的告状,梁侍郎自然火冒三丈,他气的不是唐泛去羞辱尹元化,而是唐泛明知道尹元化是自己的学生,还敢如此做,分明是不将他放在眼里。

    这年头,面子大过天,唐泛一个小小的郎中,第一天来到刑部,连脚跟都没站稳,就敢挑衅部堂高官了,这是没脑子还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但以梁侍郎的地位,贸然将唐泛叫过来训斥一顿,会显得有失身份,而且这件事其实是尹元化不尊重上级,有错在先,真闹大了,对尹元化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当时梁侍郎什么都没做。

    过了两天,部里要考察各司上半年完成的工作情况,就将各司郎中一个个单独叫过去问话,并勉励一番,让他们下半年还要再接再厉,争取做得更好云云,总之就是单独面对面谈话,你在工作中碰到的什么困难,也可以趁机向领导说一说,提一提,领导心情好,说不定就帮你解决了。

    结果十三个清吏司的郎中去了十二个,惟独唐泛没有被叫到。

    若说上头考虑到唐泛初来乍到,对司务不了解,也该喊个员外郎过去,但什么都没有,河南清吏司好像完全被人遗忘了似的。

    谁也不是蠢货,这下子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唐泛得罪了梁侍郎,不招待见了。

    刑部里面有三个头头,一个尚书,两个侍郎。

    如今张尚书不怎么管事,彭侍郎也是个应声虫,就剩下梁侍郎,掌管着部里大多数实际事务,说一手遮天也不为过。

    如此一来,大家忙不迭跟唐泛划清界限,生怕被牵连,就连之前对唐泛释放出善意的陆同光,也在唐泛上门的时候借口不在,避而不见。

    墙倒众人推,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眼看唐泛恶了梁侍郎,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被踢出刑部,旁人不说对他避之唯恐不及,没有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你们瞧见没有,尹员外郎如今可真是春风得意啊,这唐郎中不会没过多久就要被赶走了罢,那到时候会不会是尹员外郎升为郎中?”

    值房里,三名司员围坐在一起,边上还坐着主事戴宏明,显得有点尊卑不分。

    但没办法,眼看他们司就要成为被人遗忘的杂草了,大伙心里恐慌啊,赶紧凑一起交流交流信息,也好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

    尹元化的人缘不大好,河南清吏司里除了一个司员坚定不移地抱尹元化大腿之外,其余没有人喜欢他的。但喜不喜欢也就是心里想想,像他们这种地位,胳膊扭不过大腿,是没法跟尹元化作对的。人家是正儿八经的二榜进士出身,头上还有梁侍郎这个直属上司加老师庇护着,官途肯定比他们来得平坦。

    本以为来了个唐泛,可以压压尹元化的气焰,他们的日子也好过一点,谁知道这才没两天,唐泛就得罪了梁侍郎,连带他们河南清吏司也被排挤了。

    “我看是了!”

    程文叹气连连,他是老司员了,如今五十开外,在河南清吏司待了十来年,经历了好几任郎中,早就不求升迁,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先前周郎中急病殁了,唐泛还没来之前,司务由尹元化暂代,但他对上谄媚,对下总端着架子,稍微有点好处还都急吼吼地拿去孝敬上头了,简直将梁侍郎当作爹来侍奉,也难怪梁侍郎喜欢他,但下头的人可不喜欢他,所以戴宏明也好,其他三名司员也好,都不希望让尹元化当上郎中,可惜他们说了不算。

    “唐郎中毕竟太年轻,一时沉不住气教训了尹元化,他倒是痛快了,可就没想想以后?”

    另一个司员撇撇嘴,对唐泛也不怎么看好:“我听说那位唐大人还是庶吉士出身呢,像他们这种翰林老爷,眼睛都是长在头顶上的,清贵得很,怎么会知道事情轻重呢!”

    戴宏明发愁:“行了,别替别人操心了,先想想我们自己罢!今天唐大人告诉我,过几天的聚餐,他跟陆郎中说好了,这次先由他来请,让我去各司通知一声,结果我走了一圈,愣是没人搭理我,要么说自己事忙走不开,要么说自己家里有丧事不能参加宴请,这叫什么事儿啊,分明是不把唐大人放在眼里!你们说说,该怎么办?”

    其它三个司员陪他一起叹气:“能怎么办,就跟唐郎中实话实说呗,咱们总不能强拉着他们过去罢!”

    “去哪里啊?”一个声音从门口传来。

    众人回身一望,说曹操曹操到,唐泛背着手,笑呵呵地走进来。

    “人真弃啊,有什么好事,也与我说道说道?”

    大伙呵呵干笑,一脸尴尬。

    司员们连忙告退出去,唐泛笑着点点头,也没阻止。

    剩下戴宏明一个,这里是他的值房,他当然退不出去,只能扯出笑脸:“大人日理万机,怎么亲自过来了,若什么事吩咐一声,下官过去听命便是!”

    唐泛笑道:“我让你去各司下帖子邀请各位郎中去吃饭的事情,办得如何了?”

    戴宏明一张笑脸顿时垮了下来:“大人,实在不是下官办事不力,诸位上官贵人事忙,都抽不开身……”

    唐泛笑容不变:“不是抽不开身,是怕得罪梁侍郎,觉得我很快就要被踢出刑部,跟我交好也没用罢?”

    “瞧您说的,怎么会呢?”戴宏明呵呵呵地笑,心说您都知道了,还问我干嘛?

    唐泛道:“这事儿我知道了,你把话传到了就行,他们去不去是他们的事,不关你的事,到时候你叫上梁文他们三个,也都过去罢。”

    戴宏明为难道:“这不妥当罢,这历来都只有各司郎中能列席,下官等人身份不够……”

    唐泛摆摆手,打断他的话:“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做东,自然是由我来做主,总之到时候你和他们一并过去就是了,五天后,等放了衙,仙云馆的凌云厅,我已经订好位子了。”

    戴宏明咋舌,仙云馆,这可是京城里数一数二的大饭庄啊,谁不知道它与仙客楼是同一个东家,走的不同路线,前者比仙客楼还要再高档一些,听说环境那个典雅清幽,非达官贵人不得其门而入,就算梁侍郎想订个位子,都不一定能订得到,像戴宏明这种小官,更是只闻其名了。

    现在唐泛却能在仙云馆订到位子,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门路比梁侍郎还广啊!

    戴宏明忽然又想到,听说这位唐大人在顺天府当推官还不到两年,就调到六部来,整整升了一级半,这分明是上边有人,否则天下立功的官员多了去了,也没见个个都升官升得那么快啊!

    他开始有些浮想联翩,短短片刻之间,脑海里转过的念头不知道多少,心头也跟着活泛起来。

    戴宏明想道,原本以为这位唐郎中是个傻大胆,但现在看来,人家根本就不是愣头青,而是有恃无恐呢!

    虽说最后到底是过江龙猛,还是地头蛇强,尚且未见分晓,不过自己要是能趁机烧烧冷灶,说不定以后会有好事。

    想及此,戴宏明的态度也不像之前那样消极了,他连忙应了下来,又主动建言道:“大人,世人大多见风使舵,如今他们担心梁侍郎,都不敢对您表示出善意,您便是请他们吃饭,他们也未必敢去,不过还是延迟些时日再说?”

    唐泛闻言就笑了,这戴宏明还真是个有趣的人物。

    他初来乍到,确实需要自己的人手,所以趁着跟尹元化交恶,纷纷扰扰的机会观察了几天,发现戴宏明这人并不坏,虽然有自己的小心思,但因为他也跟尹元化不对盘,所以反倒希望唐泛能够强势起来,自己才有靠山。

    之前戴宏明没敢开口,是觉得唐泛对上尹元化的胜算不大,现在一看到曙光,自然要先过来投靠,免得被新上司疏远了。

    唐泛也是从顺天府这种基层部门干过来的,对手底下这些人的心思自然清清楚楚。

    “不必多言,说了过两日就是过两日,叫上梁文,田宣和殷温。”唐泛道。

    本司有四个司员,都是给三位上官打下手的,除了一个廖子晋上赶着去抱尹元化的大腿之外,其他三人都在观望,反正对他们来说,不管谁当上郎中,他们都只是打杂的,不会太大改变。

    当然,他们本身在司里都属于人微言轻,备受冷落多年的小透明,就算要抱大腿,尹元化也不一定瞧得上他们,所以方才三人才会跟戴宏明聚在一起唉声叹气。

    唐泛点了这三个人的名,就等于把剩下的那个廖子晋排除在外,戴宏明心想这位新上司是打定主意跟尹元化干到底了,不由暗暗苦笑。

    见他仔细答应下来,唐泛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两句勉励的话,又让他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寻找一些卷宗,送到自己值房去,这才施施然离开。

    刑部地方本来就不算大,郎中虽然是一司主官,但跟尚书侍郎那些还没法比,值房也就跟唐泛以前那个推官值房差不多大小。

    走进自己的新值房,前几天几近枯萎的花草因为得到悉心的照料,已经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唐泛又从家里搬了两盆兰草过来,细长的叶子如翠玉一样嫩绿可爱,从中间长出的粉色花苞,因为屋里温暖,已经有了绽放的迹象,一丝丝若有似无的香气飘逸出来,使得值房里飘荡着沁人心脾的高雅幽香,令每个踏入这里的人都忍不住深吸口气。

    现在是年中,该忙的,在年初已经忙过了,但唐泛来到这里,自然不是为了尸位素餐,光领俸禄不干活的,在他心里一直横着一桩心事,之前在顺天府,因为格局所限未能办成,如今来到六部,就要趁着在六部的便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一会儿,戴宏明就抱着一堆卷宗过来了,唐泛埋首案牍,头也不抬,让他放下了便可除去,戴宏明瞧见唐泛桌上半冷的茶盅,也没有打扰,悄无声息地转身离开。

    又过了片刻,司员程文就将热腾腾的茶送过来了。

    他已经从戴宏明口中得知唐泛要在仙云馆请客,还要叫他们几个司员也过去作陪的事情了,笑容举动比平日里还要殷勤几分,没奈何郎中大人正忙着翻看卷宗,甚至都没抬头看一看给他奉茶的人是谁,只从喉咙里唔了一声。

    程司员只好难掩失落地走了。

    唐泛确实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大明开国之后,参考《唐律》与《元典章》,制订了《大明律》,自那之后,大明官员判案断狱,就以此为依据,但是时移事易,现在一百多年过去,当初的律令里面,有很多不适用于现在,也有许多具体实施细节没有规范,官员们在《大明律》里找不到依据,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来判断。

    在大明,想要当官,靠的是科举,科举考八股文,却不考《大明律》,有些官员从礼部调到刑部,又或者原来是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调职后却成了断案的司狱,就更别指望他们熟读《大明律》了。

    中央尚且如此,地方就更不必说了。

    在唐泛上任之前,浙江那边就出了一桩很有名的案子。

    甲跟乙起冲突,两人打架,被乙失手打死。

    明律有规定,如果自己的祖父母、父母被人杀死,子孙当场替他们报仇,杀人是无罪的,如果事后再杀,就要杖六十。

    如果仇人已经被审判,因为大赦没有被处死的话,如果这个时候子孙还跑去报仇杀人,那就要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这时候,甲的儿子没有当场杀人,他私下跟乙达成协议:乙赔偿土地给他,然后声称父亲死于意外,然后向官府申请不必剖尸检验,就算是私下了结了。

    因为当时讲究死者为大,尸检会破坏尸体,很多人家不愿意这么干,所以官府接到这样的申请,也就不会坚持,一切以当事人家属的意愿为准。

    这样做不算合法,但也不犯法,无非就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就过去了,甲的儿子充其量就被人斥为不孝,在乡间抬不起头之类。

    但事情当然没有这样结束。

    乙赔偿给甲家人的田地,每年都能收到不少租金,甲的儿子就拿了这些田租吃喝玩乐几年,顺便娶了老婆,生了孩子,等孩子长到三岁的时候,就拿着刀,去把乙给捅死了,说是已经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可以为父报仇了。

    好了,问题来了,律法早就规定了,爹娘要是被人杀死,做儿孙的当场杀了对方是没罪的,但甲当时没有杀,也没有让官府判决,反倒与乙私了,还瞒报官府,这就说明案子已经告一段落了,结果三年后,他又杀了乙,按照规定,起码要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这个案子当时非常轰动,还闹到了刑部,判案的官员们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严格按照律法来判,甲的儿子不肯尸检,对官家隐瞒不报,无疑是藐视玩弄官府,这种行为必须严惩。

    另一种意见则是觉得甲的儿子为了传宗接代,生下儿子,这才对乙忍气吞声,是孝道的表现,理应从宽处理,可以减免罪行。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大理寺和都察院也纷纷加入了争论,最后还是内阁给出了批示:甲的儿子其情可悯,但其罪也可恶,所以两相折中,杖一百,流放就免了。

    在唐泛看来,这件案子就是用孝道来掩盖自己的卑鄙,钻法律空子的典型表现。

    因为按照规定,甲的儿子只要在老爹被杀之后马上就杀掉乙的话,本来是可以免罪的,但他没有那么做,反倒拿着乙的钱去享受了几年,然后娶了老婆,生了孩子,这才跑去捅死乙,就说是为父报仇。

    刑部和内阁未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甲的儿子以孝道来做护身符,明代以孝治天下,如果他们重罚,就与当时的教化不符合,所以朝廷最后选择在律法和情理之间作了一个相对平衡的选择。

    但这也直接便宜了甲的儿子。

    他原先家贫,全靠了乙赔偿的田地才改善家境,这下人也不用死了,老婆孩子也齐全了,家里也有钱了,还得了一个孝道的好名声,洗刷之前的污名,真是一举数得。

    这就折射出了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现行律法没有规范得那么仔细的条例上,许多人就有了钻空子的机会,像甲的儿子这种情况绝不在少数,如果当时官府强制要求尸检,那么之后那些事情就全都不会发生。

    这个问题不仅唐泛意识到了,同样有许多人意识到了。

    像前刑部尚书林聪,董方等人,就明确提出要修改《大明律》,以便适应日益增长的判案需求。

    但《大明律》是太祖皇帝定下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在太祖之后,都有不少臣子提出要修改,但每次一有人提出,就会有一大堆言官跳出来以违反祖宗家法的名义弹劾他,久而久之,《大明律》还是那部《大明律》,许多官员在判案过程中没能找到依据,只能按照自己的常识判断来,这就产生了很多冤案错案。

    唐泛也觉得《大明律》必须修改,但是不能直接就在上头改,无数前辈已经用身体力行向他证明了这是行不通的,会被骂得很惨,不过如果不去动《大明律》,而选择额外增加一些问刑条例,这就没有问题了。

    不过就算如此,现在也轮不到唐泛来做主,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郎中,不是内阁宰辅,这种提议呈上去,十有八九会被搁置,再说现在这个朝廷也不是做事的朝廷。

    但是进了刑部,唐泛就多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在这里他可以查阅到大量之前没法在顺天府看到的卷宗资料,也可以开始自己的计划——从历年各种案例中找出判决不合理的地方罗列整理,并在《大明律》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的问刑条例。

    如果他有生之年没法登上高位,这些事情很有可能永远也不会得到推动实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泛就可以像尹元化等人一样在刑部里浑浑噩噩度日,将精力全部耗费在勾心斗角上,他从来没有忘记他当官的初衷,正如他不会忘记老师丘濬在离京前勉励自己的话。

    世道再黑暗,也总有重现光明的一天,世道再黑暗,也总有一群人为了重现光明的那一天而不懈努力。

    唐泛不是唯一在努力的人,但他愿意成为其中的一个人。

    如此一来,唐泛被孤立之后,非但没有像大家预料的那样惶惶不知所措,反倒忙得恨不得把人也给埋进高高的案牍里。

    不过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仅庞大,而且繁琐,单靠唐泛一个人也不可能做完,如果多几个人一起做,效率肯定比他一个人要高得多。

    但唐泛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没有急着把戴宏明等人叫过来,让他们表忠心,给他们分配任务,也没有因为外界对自己的议论而焦躁,在戴宏明将卷宗全给他搬过来之后,唐大人就让他自己去忙,然后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卷宗,顺便等好戏开锣。

    隔了两天,照例是上班时间,唐泛照例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那一堆如同小山一般的卷宗。

    他看得很仔细,先看案子,再看判决,从中挑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另外标注,再写上自己的意见和思路,速度肯定很慢,不过他也不着急,反正来日方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就在这时,外头响起匆匆忙忙的脚步声。

    不一会儿,戴宏明略显着急的脸出现在门口:“大人!大人!”

    唐泛抬起头:“何事?进来罢。”

    戴宏明走进来,压低了声音:“部堂大人召各司郎中与员外郎去开会,说是要询问下半年各司的一些情况。”

    唐泛问:“什么时候?”

    戴宏明:“就是现在!”

    唐泛眉头微微一皱:“为何没有提前说?”

    戴宏明支支吾吾:“下官也是刚刚才知道……”

    唐泛明白了,员外郎是郎中的副手,这事本该由尹元化负责并提前告知他,但尹元化巴不得他出丑,又怎么会提前告诉他?

    他嗯了一声,也没有怪责戴宏明,起身就往外走。

    戴宏明心里惴惴,既怕唐泛迁怒自己,又担心唐泛准备不足,导致本司在会上出丑。

    走了一段路,唐泛回头,瞧见戴宏明还跟在后面,不由奇怪:“怎么?你也要参与?”

    “不不,下官以为大人还有什么吩咐,这就走,这就走!”戴宏明干笑,忙不迭溜走了。

    这个会议算是例行会议,每个月都要召开的,一般是在将近月底的时候,不过这个月因为张尚书有事不在部里几天,延后了,本来应该提前另行通知的,不过谁让唐泛是新来的又不受待见呢,大家就欺负新来的,所以在他刚刚才知道的时候,会议已经快开始了。

    理所当然,在各司里,唐泛是最后一个到的,甚至比两位侍郎还要晚半步。

    他连忙拱手行礼,然后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

    按照规矩,各司的郎中与员外郎自然是坐在一起的,唐泛的视线跟坐在他旁边的尹元化不经意对上,后者对他递来一个得意的眼神。

    唐泛回以不动声色的微微一笑。

    紧挨着他坐的是陆同光,对方也瞧见了尹元化对唐泛的示威,心中不由暗叹,终究是有些不忍,便悄悄对唐泛说:“这次开会,不单讨论本月的,还主要讨论下半年各司的计划,张部堂可能会一个一个司地问,你要有所准备。”

    唐泛对他报以感激的笑容,也小声道:“多谢陆老哥。”

    陆同光还想说什么,尚书张蓥进来了,他连忙摆摆手,示意唐泛不要再说话。

    正主儿一来,会议正式开始。

    正如陆同光所说,张尚书先说了一下上半年刑部的总体情况,又着重讲了几个还未判决的案子,督促各司加紧,然后就开始让各司进行汇报。

    尹元化早已有了打算,由于事先毫无准备,再加上刚来没几天,轮到河南清吏司的时候,唐泛估计十有八九是答不上来的,这时候就是他出风头的好机会了。

    就算唐泛一时半会不可能被罢职或调走,但只要他表现不好又被孤立,在刑部就寸步难行,职权也会被架空,届时可真就成了一个傀儡郎中了,比前任周郎中还不如。

    那头福建清吏司冼郎中说道:“闽中契弟成风,习以为俗,更有不少人因此自宫,却不得门路入宫为宦,禁之不绝,实在令人头疼,福建按察使司那边多次来函请求朝廷下令严禁民间百姓私自自宫,违者加以重惩,否则只怕此风会愈演愈烈。”

    张尚书问梁侍郎:“你怎么看?”

    梁侍郎沉吟道:“我也曾见福建来函公文上报过此事,景泰七年,成化七年,朝廷都曾下令严禁民间自宫,然而收效甚微,归根结底,还是官府未曾加以严查所致,日积月累,蔚然成风,所以才屡禁不止。要想彻底断绝此事,还应从源头上想法子。我的提议是由朝廷下令,规定以后民间私自自宫者,一律不得入宫。”

    唐泛听得暗暗点头,这梁侍郎虽然包庇门生,又处处与他过不去,但确实是有些能力的,倒比那些庸官还要好上几分。

    张尚书颔首,对冼郎中道:“可先记下,回头将梁侍郎的提议整理之后呈上来我看一看。”

    冼郎中连忙应下,又汇报了一些情况。

    福建的说完,自然就轮到下一个了。

    会议上的发言,本来就不是按照地域上由北到南或者由南到北的顺序来进行,而是依照大家的座位来区分的,陆同光坐在唐泛左边,冼郎中坐在唐泛右边,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冼郎中说完,就轮到唐泛,然后才是陆同光。

    张尚书的目光从冼郎中那里移开,落在唐泛身上。

    “你便是新来的河南清吏司郎中?我们好像还未见过面罢?”

    唐泛起身行礼道:“正是下官,这几日下官前往拜见部堂,不巧部堂外出不在,是以未能碰上,还请大人恕罪。”

    张尚书拈须一笑,倒是通情达理:“既然是不巧,何罪之有?坐罢,依你看,河南清吏司的情况如何?”

    尹元化闻言,心中自是一喜,唐泛刚来没两天,有个屁情况可说,还不是得由他来说?

    想及此,他不由挺直了背脊,想要开口。

    却听唐泛说道:“下官到河南清吏司数日,发现这里人浮于事,拖沓成风,许多陈年积案因为疏忽大意而错判漏判,甚至随意糊弄,确实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

    这人没毛病吧,怎么一说话像疯狗似的乱咬?尹元化不由扭头瞪着他。

    不仅是他,其他人也都像看怪物似的看着唐泛。

    唯独唐泛面色如常,淡定自若,仿佛方才那些话不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似的。

    作者有话要说:

    唐大人真疯了吗?明显不是啦~下回就该轮到他大出风头,横扫四方啦!

    1、甲乙案子是确有出处的,发生在万历年间,而且案情被我改动了一下。

    2、福建契弟成风那个也是历史存在的问题,很多太监祖籍福建,据说两者是有联系的~

    3、唐大人现在写的新的问刑条例,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在文中这位太子朱佑樘登基之后,明朝出了个《问刑条例》,就是在《大明律》的基础上,对一些原来没有规定的问题进行延伸规范。这里出自唐大人之手,就是对后文的一个暗示,你们懂的~

    第58章

    当所有人的脸色因为唐泛的话或多或少都起了一些变化的时候,唯独张尚书笑了笑,甚至有些和蔼地问:“既然如此,你可有什么章程,不妨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唐泛道:“身为刑官,本该明习律令才是,但我翻阅旧年卷宗时,发现河南清吏司诸员不说通晓律法,只怕连《大明律》都未有翻看一下,全凭个人喜恶来断案,如此长久以往,才使得司内卷宗错乱,旧案纷杂。”

    “就拿去年开封府呈上来的一桩案子来说,有两兄弟因财产继承而起纠纷,为了打赢官司,双方互揭对方阴私,其中还牵扯到人命官司,对错真假难辨,开封府因觉棘手,便上呈刑部决断,当时此案正好呈到尹员外郎那里。”

    听到这里,尹元化心中咯噔一声,隐约猜到唐泛想说什么,但他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只能任凭他继续说下去。

    果然,唐泛又道:“结果尹员外郎判决将两兄弟各责打一顿,又以情理说服他们身为同胞兄弟,应该互相体谅,据说开封府接到刑部判决之后,依言照办,事情果然很快平息下来。”

    张尚书拈须颔首:“你特地将其拎出来说,是否后来又出了什么问题?”

    唐泛拱手:“部堂英明,正是如此。我查看此案的时候,发现兄弟俩互相揭发的阴私里,还包括了一桩人命官司,虽未知真假,但尹员外郎并没有责成开封府彻查,反倒将此忽略过去,此其一。”

    “还有,与财产相关,《大明律》早有明文规定,可循例而行,若无律可循,方才以情理判之,但尹员外郎未曾翻阅明律,也不管其中规定,便草草断之,致使上行下效,长此以往,必将使地方官员视律法如无物,如同尹员外郎那般随心所欲。”

    尹元化再也忍不住了,他腾地站起来:“你这是血口喷人,我怎么随心所欲了!那两兄弟的官司打了十多年,他们所说的许多事情早就无从查起,又如何断定真假!我从情理人伦出发,劝说他们要本着兄弟之谊,互相友爱,让他们自己协商解决此事,不必事事诉诸官府,又有何不妥?!”

    唐泛淡淡道:“问题就出来他们互相揭短上,我看了卷宗,当时他们互相揭短,为他们出来作证的,都是双方妻儿,以及他们两人其他的兄弟,《大明律》早有云,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所以这些人的证词,通通是不能生效的。然而尹员外郎在对下行文时,并没有明确指出并斥责这种行为。另外,若是财产久决不下,就该一切以律令为标准来裁断,而不该让他们自行协商。我曾派人去调查,发现在刑部下文之后,这两兄弟的争执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如今已是闹得乡里尽知。敢问尹员外郎,你所说的按照风俗人伦对他们进行教化,教化又在何处?”

    尹元化语塞,忽然想起另外一个问题,连忙诘问道:“你来刑部上任不过四五天,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查到案子的进展,莫不是在随口胡言不成?”

    唐泛摇摇头:“你莫不是忘了,锦衣卫在各地皆设有卫所?”

    尹元化瞠目结舌,这家伙竟然让锦衣卫去查案?问题是锦衣卫又怎么会听他的?

    他隐隐发现唐泛此人好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对付。

    没等他反应过来,唐泛便先声夺人:“太祖皇帝早有言:凡政事设施,必欲有利于天下,可贻于后世,不可苟且,维事目前。盖国家之事所系非小,一令之善为四海之福,一令不善有无穷之祸,不可不慎也。此话足以发人深省,虽已过百来年,犹需我等铭记于心,不可或忘!”

    他又语重心长道:“我知道尹员外郎是出于一片好心,希望那兄弟俩能够放下成见,忆起同胞之情,以免酿成手足相残的惨事,然而太祖既然颁下《大明律》,便是希望我等有律可循,似那等风化败坏的争产案,既然双方已经争了十多年,那必是不会惦记手足之情的人,自当严格依照律法来查办,而不该妄想以人情伦理来感化他们,否则地方官有样学样,以后大可不必翻看《大明律》,一切从情理出发,想怎么断案就怎么断案,岂非如太祖所说的那样,一令不善有无穷之祸?尹员外郎,你这是好心办坏事啊!”

    尹元化已经被他各种偷换概念绕得头晕脑胀,嘴巴张张合合,脸色青青白白。

    想发火吧,显得太没风度了,主要是这里坐的都是上司同僚,不能做影响不好的事情,但是想反驳吧,他又一时想不出铿锵有力的反驳言辞。

    特别是当对方搬出太祖皇帝的话时,虽然明知道唐泛是在把小事往大里夸张,什么一令不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争产案而已,什么时候就上升到“一令不善”的高度了!但他还真没法反驳唐泛的话,难道能说太祖说的是错的吗?还是说这案子没有那么严重?

    如果他这样说的话,唐泛肯定又会引用太祖的话来反驳自己了。

    不过学生吵架吵输了,不代表老师就会坐视不理。

    就在此时,梁侍郎缓缓开口:“唐郎中这席话,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大明律》的存在,本来就是为了教化万民的,若能先以情理教化之,自然不需要动用律法,我等虽在刑部,但身为朝廷命官,本身就有教化之责,自该先以情动之,以理说之,如果百姓不听教化,最后才以律治之。所以本官以为,尹员外郎所判,并无不妥之处。”

    高人一开口,就知有没有。

    看见这个场面,众人虽然还是一副端庄严谨的表情,但内心早就热血沸腾,一个个兴奋起来了。

    老师看不过学生被欺负,开口帮忙,唐泛要怎么应付?

    难道跟侍郎吵架吗?

    那可是他的上司,不管唐泛说什么,都会有失庄重,被别人视为轻佻的。

    唐郎中初来乍到,不甘被孤立打压,主动在会议上发难,找尹元化开刀,结果惹恼了尹元化的靠山,梁侍郎亲自为学生转圜。

    这下唐郎中总该服软了罢?

    不过他这一服软,也就意味着他怕了尹元化,以后在自己那个司里说话的分量就不管用了。

    心里这样想着,大家坐得笔直,但视线早就在几人之间转来转去,虽然像陆同光这样的厚道人,难免会为唐泛担心一下,但更多人还是抱着幸灾乐祸看好戏的心情。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开口了。

    “话也不是这么说,本官也早就觉得,部中人浮于事,总有些不思上进之人,在这里混日子,身为刑官,却未曾熟读律法,本该重判的案子轻轻放过,本可轻判的案子却小题大做,这样传出去未免笑掉旁人大牙,更会让人以为我刑部皆是如此之人。”

    说话的人是尚书张蓥,自入主刑部以来,他就很少插手具体部务,政治立场上更是紧跟首辅万安,本着“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原则,每天上班的任务就是喝茶混日子,底下的人也早就习惯了他这种作风,具体部务实际上都是由梁侍郎在管的。

    像今天这种会议,张尚书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吉祥物,坐镇场面。

    结果现在,从来很少发表意见的尚书大人居然破天荒地帮一个小小的郎中说话了!

    这是太阳打从西边出来了吗?

    大家吃惊地看着张蓥,后者捻着胡须,话锋一转:“不过呢,本官相信尹员外郎也是实心任事的,只是往后像这种案子,还须慎重才行,刑部掌天下之狱,一言一行皆影响重大,不可不三思而后行啊!”

    虽然听起来像是和稀泥,但他帮唐泛说话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梁侍郎似乎也想不到张蓥会忽然表态说这么一番话,脸上微微抽搐了一下,强笑道:“部堂说得有礼,往后大家做事之前,最好还是要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免得被人挑了毛病。”

    尹元化更是战战兢兢地起身受教:“谨遵部堂教诲。”

    张蓥今天说这番话,其实是有缘由的,不单单是为了给唐泛出头。

    他只是很少管事,不是彻底不管事,但因为如此,底下的人还以为他真就如同泥塑一般,尤其是他递补入阁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梁文华更是上蹿下跳,说一不二,这令张蓥感到很不舒服,心想我这还是尚书呢,你就没把我放在眼里了?

    再加上他是首辅万安一党,万安又依附万贵妃,张蓥也就听说了唐泛跟汪直私交好像还不错的事情,也隐隐知道这次唐泛能够调到刑部来,好像还是皇帝亲口发了话的缘故。

    这就很不得了了。

    官场上向来要闻一知十,你要是心思不活泛,是没有前途的,就冲着这一点,张蓥也得对唐泛另眼相看。

    刑部其他人都觉得唐泛初来乍到就得罪梁侍郎很不明智,张蓥却不这么看,他觉得唐泛这是有恃无恐,正好他也看梁侍郎不顺眼,所以今天无论如何,都是要帮唐泛出头的。

    当然,其他人并不知道其中的这么多弯弯绕绕,大家只会觉得连张尚书都帮唐泛说话,也难怪唐泛敢跟梁侍郎直接对上,原来是有了大靠山。

    霎时间,大家看唐泛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梁侍郎何尝不明白其他人的心思,他也不知道张蓥今天是发的什么疯,因为据他所知,唐泛跟张蓥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交情。

    他却万万想不到,是自己平时的强势导致张蓥不满已久,趁机发作出来而已。

    一场会议就在大家心思各异的情况下开完了。

    当尚书和侍郎走出屋子,其他人也就没了顾忌,对唐泛那个热情,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

    唐泛也没有趁机拿乔,依旧是之前那副平易近人的笑脸,谁来了都能说上两句,跟谁都能聊得开。

    之前他这样的态度,大家觉得他是软弱好欺负,现在依旧是这样的态度,大家却觉得这个人沉稳有度,前后如一,值得结交。

    可见不止女人易变,连男人的心,也是多变的。

    看着这一幕,尹元化心里愤愤,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匆匆离开,免得自取其辱。

    戴宏明正在屋外惴惴不安地徘徊呢,心想唐郎中不知道会被欺负成什么样,结果就瞧见尹元化黑着脸气冲冲地走出来,过了好一会儿,唐泛的身影才在门口出现。

    然而他身边却围着不少别司的郎中和员外郎,大家言笑晏晏,活像失散多年的至交好友。

    戴宏明不禁揉了揉眼睛,他这是见鬼了吧?

    如果不是见鬼,那就是天上下红雨了?

    大家都在同一屋檐下办公,抬头不见低头见,哪里会有什么秘密,很快,唐泛在会议上当面数落尹元化,跟梁侍郎争锋相对的事情就传了出去。

    大伙越传越神,版本也越来越离谱,到了最后,什么“唐泛拍桌怒斥侍郎,梁侍郎恼羞成怒,破口大骂,张尚书掌掴梁侍郎”的传言都出来了,竟然还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唐泛是张尚书的私生子,据说这样荒诞经不起推敲的谣言还挺有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刑部内流传甚广,大家茶余饭后都爱听的故事。

    唐泛的确跟张尚书没有什么私交,他和汪直来往,是因为办案所需,也是偶然,但这不代表他跟万贵妃党的其他人也有来往。

    不过张蓥的这番反应,完全都在他的意料之内。

    准确地说,是他早就算计好了的。

    时间要回到他刚到刑部上任的第一天。

    彼时唐泛已经知道,尹元化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也知道,自己整出送石菖蒲的那么一出,不仅气坏尹元化,也大大得罪了梁侍郎。

    所以当隋州劝他不要过于高调的时候,唐泛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想法。

    “凡事谋定而后动。”唐泛笑道:“你放心,我从一开始给尹元化送药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自己肯定会被孤立。”

    隋州知道唐泛不是那种会为了一时委屈就闹事的人,也从来不做没用的事情,所以就问:“你有什么计划?”

    唐泛敲了敲放在桌面上的张蓥的履历,虽然他不是吏部尚书,无权查阅百官履历,但谁让他有一个锦衣卫的好友呢,锦衣卫负责监视百官,吏部有的资料他们一定有,吏部没有的资料,他们也有。

    不用白不用,他想要在刑部立足,就得出奇制胜。

    “立威!”唐泛铿锵有力道,“我在刑部不过短短一天,就发现了许多问题,但我想要做事,光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对于他们来说,我是中途插进来的外人,在刑部毫无根基,很好欺负,无人会听我的话。所以想要站稳脚跟,就得先立威。”

    隋州何其聪明,立时明白了他的用意:“所以尹元化这个时候跳出来,正好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不错。”唐泛嘴角噙着一抹狡猾的笑容,“就算不是他,也会是别人,但他既然自己主动奉献,我又何必辜负了他的一番好意呢?张蓥对梁文华的强势早就有所不满,所以他就算不插手,也一定不会站在梁文华那边,只要一旦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吵起来,他十有八九还会帮我说话,因为在他看来,我身上已经贴上了万贵妃朋党的标志。”

    隋州道:“你不是。”

    唐泛摇摇头:“当然不是,君子不党。”

    隋州蹙眉:“但这样会不会让别人对你有所误会?”

    唐泛笑了笑:“不会的,你放心罢,我何尝对万贵妃表示过效忠?只不过是查案因缘际会有所交集罢了,而且那一回在东宫案里,我不仅是帮万贵妃洗刷了嫌疑,同时也是为太子洗刷了嫌疑。”

    说罢,他叹了口气:“其实若是可以,我何尝想用这种办法,大家认认真真专心做事不好么,非得整那么多幺蛾子!像在顺天府的时候,上面有师兄顶着,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推官,只需要管自己做的那一块就好了,根本不需要操心那么多别的!”

    隋州道:“官场永远不可能平静如水,你现在是一司长官了,自然要先将上下清理干净,才好开始做你要做的事情。”

    唐泛欣慰一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广川啊!”

    以上,就是会议上那个场面的来龙去脉,唐泛当然不是一时冲动或脑子抽了才会去招惹梁侍郎的,否则他早就混不下去了,如今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但对于唐泛来说,却是经过仔细考虑计划好的。

    小小的河南清吏司,虽然不过寥寥数员,却因为人心不齐,四分五裂,唐泛一个外人,本来是不可能那么快建立起威信的,但他出奇制胜,反而闯出一条路来!

    自从张蓥发话之后,梁侍郎暂时就偃旗息鼓了,尹元化失去了老师撑腰,也不敢再跟唐泛对着干。

    借着这股东风,唐泛顺利地将河南清吏司内外整顿了一遍。

    他明令禁止拖沓办事的作风,督促他们尽快将上半年拖着还没解决的案子尽快审理完毕,大案要案发大理寺,刑部可以自己决断的,就将判决公文发还地方。

    唐泛又将自己之前看过,并觉得有问题的卷宗指出,要求所有人重新审核,又让戴宏明带着两名司员将历年来那些无法以《大明律》为判决依据的案子找出来。

    有这么一位雷厉风行的上司,大家自然不敢再偷懒,一时间河南清吏司内的风气为之一变,戴宏明等人都以为唐泛有张尚书当靠山,个个从阳奉阴违变成言听计从,殊不知唐泛也是在扯虎皮作大旗而已。

    对于唐泛请客的事情,各司的反应自然也与先前截然不同,从先前应者寥寥,到后来热情响应,尤其等大家知道唐泛请客的地方在仙云馆时,顿时都被镇住了……

    其他人可不知道仙云馆也有西厂的份,而唐泛也不过是沾了汪直的光,他们只知道,能够在仙云馆请客的人,不是有背景就是有门路。

    既然新来的唐郎中来头这么硬,谁还会不识时务和他过不去?

    反正现在受折磨的只有尹元化一个,又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宴上,唐泛也没有按照以往规矩,带上副手,而是让戴宏明他们出席,这又向所有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我唐泛不把尹元化当回事,也不怕得罪梁侍郎。

    戴宏明他们是我的自己人,跟着我就有肉吃。

    虚虚实实,唐泛将兵法里的东西全用到官场上,一个月后,他不仅在河南清吏司站稳了脚跟,而且说一不二,有了尹元化的前车之鉴,没有人再敢把他的话当成耳边风。

    然而唐泛也并非一味用威势压人,有了隋州的帮忙,他对司内每一个人的履历了然于心。这个司员在京城家里头有七十老母,他在买药铺给阿冬买秋梨膏的时候,也会顺便买一份艾草,让司员带回去给老人家泡泡脚;那个司员家里头有亲人在生病,他则会酌情让对方早些下衙,可以回家照顾亲人。

    不过对于那些个偷奸耍滑的人,唐泛也没有留情,像之前那个巴结尹元化的司员,因为仗着有尹元化撑腰,很不将戴宏明他们放在眼里,在那天开会之后,他还看不清形势,对唐泛交代的任务敷衍了事,结果被唐泛直接架空,踢去干些不痛不痒的杂活。

    如此一来二去,恩威并施,戴宏明等几人果然对唐泛感恩戴德,干起活来也分外卖力,整个河南清吏司完全变了天。

    在这种情况下,尹元化反倒变成了被孤立的那一个。

    当然,他要是识时务,唐泛也不会跟他过不去,毕竟唐泛是来做事的,不是来整人的,但尹元化对那天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虽然暂时不敢捣乱了,可也不会主动做事,说白了就是消极怠工。

    但尹元化这样,唐泛还真没法怎么样。

    他虽然掌管河南清吏司,但像员外郎这种品级的官员也不是他可以说了算的,他也不愿意跑去张尚书那里告状——现在整个朝廷风气就是如此,连尚书都不怎么干活,你不能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更何况上次能够让尹元化吃瘪也不乏偶然因素,可一不可再,立威的目的已经达到,唐泛不能给上司留下“好斗分子”的印象。

    所以尹元化奈何不了唐泛,唐泛同样奈何不了尹元化,如无意外,这种情况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在刑部的半年时光很快匆匆过去,除了一开始小小露了一把风头之外,唐泛之后的言行可以称得上务实低调。

    对内,他已经对司务逐渐上手,说一不二;对外,则结好其他各司,从来不搞特殊,有功劳都让给别人去领,如此一来,唐泛很快就在刑部混得如鱼得水,跟同僚相处极好,再也没有人会说这位唐郎中是“外来户”了。

    他也终于得以喘口气,轻松一下了。

    这半年来,他早出晚归,几乎连假日都泡在刑部,为的就是将之前所有旧案重新整理,找出那些已经不符合世情,或者《大明律》里没有规定的案子,然后根据这些判例,重新撰写一篇《问刑条例》,作为《大明律》之外的补充,以备后世官员参考引用。

    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繁琐的工程,半年来所完成的,也不过是十之一二。

    当然就算现在完成了,这份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派不上用场,但唐泛相信,总有一天,它会有用的。

    如此转眼就到了成化十六年开春,阿冬也已经十岁,这段时间她跟着隋州学武,武艺大进的同时,身体也跟抽条似的长起来,不复之前胖乎乎的模样,倒有些半大姑娘的清秀影子了,不过性子倒还不变,依旧是大大咧咧没什么心事的模样,反倒因为学武的缘故,多了几分飒爽。

    为免她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夫,将来嫁不出去,唐泛一有空就不忘逼着她读书,结果事实证明,阿冬确实没那个天赋,她连本论语都背不下来,所幸还通晓文字,唐家总算没出个文盲,唐泛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这段时间,隋州依旧忙碌,在他的调教下,北镇抚司已经不像先前那样拖沓惫懒,效率低下了,然而自从南城帮的事情过后,白莲教就像是彻底隐匿了踪迹一般。

    此事隋州曾与唐泛合计过,两人猜测白莲教很可能是吸取了南城帮的教训,不会再轻易浮露在水面上,估计段时间内也不会再出现在京城了。否则的话,天子脚下,有锦衣卫和东西厂在,白莲教就算再隐蔽,也很难不露出行踪。

    第23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