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升官发财在宋朝(穿越)——放鸽子(94)

    这日他用过午膳后,刚要上楼,就听到被他安排在城楼顶上、检测飞蝗的吏人惊慌失措地奔跑着,冲到他跟前后,气喘吁吁地说道:陆、陆公祖!飞蝗来了!
    慌什么慌?演练过好几次了,冷静一些。
    陆辞反应极快,几乎是他话刚起头的那一刻,就瞬间从书案后跳了起来,一边往外走去,一边下令道:速速传令下去,不论是城中酒楼饭店,还是农人住舍也好,但凡家中畜养了家禽的,都必须将家禽放出!
    吏人领命奔去,陆辞想了想,又补充道:再传一句每跑丢一只,官府将按每只三百文的价格补偿,速去!
    饶是陆知州三令五申过,也读过被官衙所发布的无数公榜,可在真真切切地看到那面对无边无沿的蝗潮的时候,所有人还是呆若木鸡,感到头皮发麻。
    来了啊,飞蝗群来了!
    当放家禽的命令被吏人奔走相告时,那些平日不散养鸡鸭鹅的农家,才如梦初醒地将笼门打开,心痛地看着它们生龙活虎地飞了出去。
    不过等他们紧接着又听到,官府会给家禽飞跑了的人家按只数具体算补偿后,这点心痛才跟着烟消云散了。
    比一个个看呆了的人反应要快得多的,显然是这些早将四周的大小虫子吃得干干净净的禽鸟。
    汾州万户人家,近七成都畜养了至少三四只家禽。
    平时散养的多,关在笼里怕跑丢了的也不少,现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口气放出,鸡鸭鹅叫声顿时汇成喧天的一片,吵得人精神恍惚,竟比飞蝗还来得气势迫人。
    这一只只羽翼丰满、油光水滑的捉虫行家,面对来袭的蝗潮,皆是丝毫无惧。
    而是嘎嘎嘎嘎地兴奋狂叫着,威风凛凛地扑打着翅膀,争先恐后地上去迎战这堆送上门来的美食。
    陆辞站在高处,很轻易就看到可怖的蝗群一下被羽林卫们冲得七零八落,四散逃开,还是躲不过被一口一个的命运时,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当目光再扫到躲在城墙后头,一脸心有余悸的卫兵时,就更感到无奈了。
    没想到他手底下最能干的兵士,竟然会是一群鸭子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这场蝗灾在史上的后续:
    一连三年,蝗虫只增不减,数量之多都飞出宋朝国境,进入燕云十六州了,连辽国人都跟着喊救命。(《大宋帝国三百年7》)
    2.皇帝对官体的看重:
    这是在王钦若终于当上宰相之后两年的事。
    有人告他受贿。王钦若大怒,在赵恒的面前情绪冲动,百般抵赖,而且为了清白,他要求动用国家的专业审查机构御史台来调查此事。当天他肯定是急昏了头了,没看到赵恒的神色变得越来越恶劣。直到他稍微喘了口气,停了一下时,皇帝才冷冷地说:国家设立御史台,难道是为了专门替人调查私事的?
    他的日子结束了,宋天禧三年六月,王钦若罢相。而且被直接调离京城,到杭州去当知州。乍一看还是很体贴,苏杭美景,人间仙境,尽管去休闲放假。可私底下人人都在窃笑他终于滚回长江之南了,皇帝也是很幽默的嘛 (《如果这是宋史2》)
    第一百一十四章
    陆辞在心里戏称鸭子们为羽林卫,也还真有几分道理。
    毕竟接下来的几日中,它们就表现出了一定的纪律性来。
    每日至少进食两次,而每次则要啄食足足一百多只,才会心满意足地暂时收兵。
    它们根本不需人带领,就会自动自觉地带着饱腹回撤,寻水源喝水,休息一阵后,就再次投入到战场之中。
    更神奇的是,尽管它们来自各家各户,但还是很快就默契地分出了数个纵队,各由一只威风凛凛的健壮头鸭带领。
    队列之中,一只紧跟着另一只后头,哪怕发起冲锋陷阵时,也极其有条不紊。
    真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了。
    直让开始还为那来势汹汹的飞蝗而心惊肉跳的汾州百姓,看着看着,就没了紧张的情绪,反而愈发感到有趣,津津有味地指点起来。
    若是在战场上表现得尤其英勇出色的,还有人开始争着认领起来。
    那怕不是我家的鸭子吧?
    放你娘的屁!分明是老子家的!
    你凭什么说是你家的?它可是我亲手买的鸭苗,喂了俩月喂大的!
    这有什么好吵的,等捉完蝗虫,各自还巢时不就知道了?
    它们该不会要追着蝗群一路走吧?
    这可难说。
    我滴个乖乖,要不是陆公祖爱吃,咱也不至于养那么多鸭子。现在它们倒成治蝗的大英雄了?
    这话惹来一阵哄笑。
    那可不,它们比咱这当主人能耐多了。
    奋勇作战的鸭群,可不正是抗蝗救灾的英勇将士?
    蝗虫飞行的速度,落在人的眼里许还能算迅速,可在一只只与它们相比、几乎称得上是庞然大物的天敌鸭子们的面前,简直慢得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群野惯了的灰白相间的鸭子们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嘎嘎大叫,一边按照队列顺序,凶猛地冲击着飞蝗的阵型。
    几番冲刺下,很快就将飞蝗群撞得七零八散,溃不成军。
    开头几回,飞蝗们还能重新聚起,欲要卷土重来,试图突破这层阻拦。
    但三万多只鸭子的威风,却比它们要厉害得多。
    半个时辰的奋战后,鸭子们吃了个半饱,飞蝗则是伤亡惨重,再也整合不起来了。
    而当飞蝗们渐渐朝四处逃散时,平日懒洋洋的肥鸭,此时则灵活得判若两鸭:脚掌啪嗒啪嗒地拍打在地上,一下弹跳飞起,脖颈柔韧灵巧得不可思议,每回迅捷地弹射出去,都能准确无误地叼住一只飞蝗。
    接下来,就只消把扁嘴一合,还想挣扎的蝗虫,就被喀嚓一下合碎了。
    再欢快地一仰脖颈,美滋滋地甩甩脑袋,它便成了一口下腹的佳肴。
    嘎嘎嘎嘎!
    每当吞下一只,它们就要欢欣鼓舞地拍拍翅膀,嘎嘎大叫一阵,再继续捕捉下口美食。
    当它们大快朵颐时,全城人几乎都撇下了手头的事情,兴致勃勃地围观着那一道道矫健身影,一时半会也不觉腻。
    陆辞也不例外。
    正是鸭毛与蝗虫齐飞,绿野共黄白一色。
    他正微笑看着,忽然品出点什么来。
    鸭群在追撵逃散的蝗虫时,好巧不巧,居然全将它们往国境的方向赶去了。
    照这势头下去,继续驱赶,但凡能逃过围剿的那些,都将跨越国境,祸害西夏人的田地去。
    陆辞嘴角一抽。
    不愧是根正苗红的大宋鸭,赶个蝗虫都能看出全是积极爱国分子。
    鸭子大军对飞蝗的杀伤力,远远超乎陆辞预计。
    他事前筹备好,准备洒在庄稼上避蝗的秆草灰和石灰,这下都派不上用场了。
    因飞蝗群最后落得所剩无几,根本碰不到庄稼,使他刻意引导农人栽种的蝗虫不喜的豆苗,也没了发挥作用的机会。
    鸭子们因啄食飞蝗而美美地饱餐了几日,直到被唤回各自家中,也没有兴趣碰这些豆苗。
    最后一清点数量,跑丢的鸭子不过三百来只,剩下的都乖乖回到了主人家里,往窝里一钻,就舒舒服服地团成一团睡觉了。
    多忙活了几场,陆辞的心情反而更好了。
    用天敌抗蝗,可比用药物抗蝗和物种防蝗要好得多。
    只是似陆知州般,此时此刻还能有好心情的人,怕也只有同在汾州的百姓。
    长江以北的各州长官,已是愁眉苦脸,只觉大难临头。
    陆辞所猜的半点不错:既然来自别路的飞蝗能一路畅通无阻,飞至汾州,那至少沿途的州府监军,都已遭了秧了。
    当然,汾州挡下的这部分,就等同于给别处分担了一些压力。
    而且作为抗蝗主力的鸭子,可不似怕雨淋风吹的灰粉,也不似需提前几个月就换栽的豆苗,而是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只要能保障水源,它们就能精力充沛地继续往前推进,追击其他地方的蝗群。
    陆辞将这些天发生的事情,完完整整地记在了奏疏之中,请了督邮用急马传送。
    说到水源,自然先想到长江。
    现是以汴京为中心的诸路受到了蝗害的影响,但说到底,范畴还被限制在长江以北。
    若是无法及时拿出清剿蝗群的办法,放任它们越过长江,往毫无抵御之力的两浙地区袭去,让栽种、提供粮食的主要区域受到影响,那才是灭顶之灾。
    即使鸭子放到别处,数量或许不足,但总归能派上一些用处,远比坐视不理的好。
    陆辞发出的加急信件,很快就抵达了中书省的案桌上,被王旦即刻翻开。
    身为早在蝗害发生的数月之前,就发出预警的一方知州,陆辞的地位今非昔比,他所上陈的每一句话,也得到了比之前要大得多的重视。
    但在读完这封时,原本忧心忡忡的王旦,已忍不住露出一脸讶色,低声重复了一遍:鸭子?
    汾州是打哪儿忽然冒出来的那么多鸭子?
    别的州府辖下,当然并非无人蓄养家禽,特别是水源较多的地方,就越多人养鸭。
    但多达数万只、还连让人都为之束手无策的蝗虫都能强猛击退、成为一支不折不扣的奇兵的庞大鸭群,怕是只有汾州才有了。
    王旦虽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丝毫没有怀疑陆辞话的念头。
    对陆辞所提出的,将汾州鸭以官衙出面的名义,悉数收购,再以车运至长江沿岸,确保飞蝗不得渡江南下的提议,也受到了他即刻首肯。
    汾州作为唯一一能在蝗灾肆虐下,还保持近乎完好无损的状态的地方,单这一点,就已证明了一切。
    而且已是十万火急的关头,他也谈不上还有什么不敢用的。
    横竖再坏的结果,也不可能比放纵飞蝗吃干净地里庄稼,要来得坏。
    作为这些天里收到的头个大好消息,王旦即使批示下去了,又不禁再读了几遍。
    官家自那日起,就一副失魂落魄、不愿理事的模样,将治蝗之事全部托付给了王旦,自己钻回寝殿去修仙去了。
    现有这么个难能可贵的好消息,王旦即使能自己全盘做主,在做出决策后,索性还是进了趟宫,告予闷闷不乐的官家知晓。
    赵恒果真是在短暂的难以置信后,龙颜大悦。
    陆辞,又是陆辞。赵恒欢喜地抚了抚掌,着实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在殿内踱了好几圈,才兴奋地握住拳,亲昵道:怎么总是那小饕餮?
    王旦不疾不徐道:得亏有他提前上报示警,亦在汾州及时采取了防蝗措施。不论如何,汾州一地的安危,是彻底保住了。
    何止是汾州!赵恒还在念念叨叨,好奇道:他哪儿来的那么多鸭兵?
    王旦莞尔一笑:这便说来话长了。
    他同样也存了这一疑惑,稍微探查了一下。
    因汾州来的熏制鸭干,已随商旅被送到了汴京来,对这新冒出来的特产由头,倒也有吏人知晓。
    王旦不过片刻,就得到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答案。
    家家户户皆养鸭的缘由不是别的,全因大方又亲民的陆知州,额外好食鸭罢了。
    听王旦微笑着说完,即使语气云淡风轻,也掩盖不住内容的十分逗趣。
    赵恒结结实实地愣住了。
    哈哈哈哈!
    等回过神来后,他霎时笑得前仰后合,整个人就差打跌了。
    内侍们吃了一惊,赶紧上前来,帮扶的帮扶,帮拍打脊背的拍打脊背。
    这么多天来,陛下还是第一次笑得那么高兴呢
    这小饕餮,好吃好啊。等缓过一口气来后,赵恒面上还挂着满满的笑意:要不是陆辞好吃,得遭大殃,可不只是汾州一地了。
    先是荣王府大火里救下了无数无价之宝的古籍,又是提前预警了蝗灾,现在还运气好地因好吃鸭之事、惹得全州城都跟着蓄养家禽,现就巧合地在蝗灾中立下大功了。
    这么说来,还是得亏相公你当日坚持,要将他派到地方上去。赵恒感叹道:他可真是朕的大福星啊。
    说着说着,赵恒又忍不住笑了起来:谁能想到,这最大的抗蝗功臣,会是一群鸭子?
    王旦面上微笑附和,心里头,却根本不认为这是巧合。
    纵观陆辞过往的表现,评一个谋定而后动,是半点不夸张的。
    纵使好些吃食,但也无伤大雅,更是从不越雷池半步。
    绝无可能是会为一己口腹之欲,就发动别人养鸭的荒唐知州。
    话虽如此,王旦却并不打算开口澄清这点。
    满招损,谦受益。
    让别人觉得陆辞只是单纯的运气好,比让人认为他智高,说不定要稳妥一些。
    再三斟酌后,王旦终归是选择了缄默。
    反正等蝗灾过后,论功行赏时,是不会因陆辞是有意谋划,还是无心栽柳而产生差异的。
    随着朝廷令下,汾州的鸭子大军被悉数征走,要另外开辟战场,对战别处的蝗群了。
    主人家因得到了很是丰厚的银钱做补偿,也是一千一万个愿意。甚至不少人因尝到甜头,当天就把这钱全换成了鸭苗,想着稍微喂大一些,就又送去充军。
    就不知等到那时,还有没有那么多蝗虫当免费饲料,可供越发壮大的鸭军吃了。
    从结果上看,可谓皆大欢喜。
    鸭子被朝廷调走之前,汾州附近的蝗灾警报,就已被解除了。
    陆辞确定已保住了自己这宝贝的一亩三分地后,不由松出一口大气来,心情大快。
    等处理完善后的事务后,陆辞趁着休沐这天,决定去一趟官学。
    此行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好好奖励一下,捉来野鸭这一契机,才让他顺藤摸瓜,从而察觉蝗虫卵的狄小福星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关于鸭子灭蝗的相关信息,都出自人民网2000年发布的新疆:10万鸭子灭蝗虫的新(旧)闻。
    摘录部分如下
    牧人马永刚带着他的5000只鸭子受邀转战在乌鲁木齐东山区芦草沟乡的2万多亩草场,以每天200亩的速度推进。现在已有1.5万亩草原得到解救,重现旺盛生机,而在鸭子到来以前,这里每平方米的草地上有400只以上的蝗虫。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