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山河不夜天[穿越]——莫晨欢(10)

    唐慎:大伯母,我将肥皂和香皂送给您,也正有此意。

    唐夫人松了口气,道:你想如何去做。

    唐慎毫不犹豫地说道:都是一家人,五五分成,您出资。

    这话一落地,唐府管家和丫鬟都皱起眉。

    唐慎的意思是,他一分钱不出,钱全部由唐夫人掏了,最后他还要分一半红利。哪怕这肥皂和香皂是他折腾出来的好东西,也不能这么狮子大开口啊。

    唐夫人也有些犹豫。

    良久,她问道:鲛人泪的故事,还有吗?

    唐慎认真地看着这位妇人。

    唐夫人虽然有个比唐慎大的儿子,但事实上她今年不过三十出头,正是风韵犹存。放在后世,她比博士唐慎大不了几岁。古代封建家族能养出这么聪慧的大家闺秀,唐慎对这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看法,更不敢小瞧任何一个古人。

    鲛人泪的故事,当然有,以后也可以有。

    好!

    唐夫人出手豪爽,说要出资,就让管家留下,与唐慎商讨制作肥皂、香皂,以及在唐家脂粉铺子里出售的事。原本唐夫人还想让唐家几个铺子的大掌柜过来,直接给唐慎定下做肥皂的工坊,谁料唐慎却拒绝了。

    投资者和企业运营者的独立,从一开始就必须做到,否则将无穷后患。

    唐慎首先要找个账房先生。

    姚三想了想:小东家,玲珑巷的林秀才前几日刚从钱记当铺里出来,一直想找个账房活计。不过他年岁已高,都五十好几了。当然,人品自然信得过。

    年龄不是问题,你且叫他来看看。

    很快,姚三便去玲珑巷,找了林秀才来。

    林秀才头发花白,据说是三年前中的秀才。老来中秀才按理说是个喜事,可他年龄实在太大了,中举人无望,也考不上贡生。姑苏府的秀才可没赵家村那么值钱,林秀才的日子过得清贫。先前他在钱记当铺找个了账房先生的活,可惜年龄大了,当铺有了更好的账房先生就把他辞退了。

    唐慎审视了他一番,问道:读过哪些书?

    四书五经都读过,也学过数,看过《左传》、《周易》。

    唐慎考了几道简单的数学题,林秀才算得不快,稳稳地打着算盘,但却没算错。

    就是您了。林伯,你可愿当我的账房先生?

    好,好!

    接下来几日,唐慎和姚三开始在姑苏府寻找合适的工坊。

    想要卖肥皂和精油,铺子不是问题。唐家在碎锦街的铺子卖的都是女人物件,不愁没有市场。这也是唐慎特意拜访唐夫人、送礼的原因。他早就查清楚,唐家开的是什么铺子,做的是什么生意。

    找了四五天,姚三和林账房各找到一家工坊。

    姚三:这家工坊位于城西,原本是个酒坊。坊主急于出手,价钱也开得低,还说坊里的伙计都可以留下,他们是酿酒的好手。

    林账房:我这家也在城西,原本是个染坊,价钱比姚三的高了点,但是坊主是个老姑苏人,信得过,这工坊也比姚三那个多了一间房。

    唐慎思量了一阵,三人一起去两家工坊进行实地考察。

    唐慎:就这家染坊吧,地方大,以后再做东西也方便。

    姚三是个笨头脑瓜,连声道好,拉着自家母亲去与那染坊坊主再还价。林账房却听出了门道:小东家,以后打算卖其他东西?那肥皂、香皂和精油,不卖了?

    唐慎道:自然是卖的,但再卖些什么,可就再说了。

    林账房没再回话。

    毕竟不是一家人,唐慎对林账房还没完全卸了防备心。

    又过半个月,唐慎把那家染坊买下。期间唐慎又去了梁府一趟,这次倒是见着了梁大儒。梁大儒邀他留下吃饭,吃饭的时候梁大儒道:那肥皂甚是好用,可有多的,我也给几位老朋友寄去一点。

    唐慎双眼一亮。他送东西为的就是借助梁大儒的面子,给肥皂做个免费宣传。

    自然是有的,明日赶早就给先生送来。

    临走时,梁大儒问道:还记得半岁前,我与你在赵家村相遇,那时你可是倒背了一整篇《论语述而》。那曾夫子说你是神童,精通《论语》、《中庸》。如今半岁过去,又读了什么书?

    唐慎哪里敢说自己这半年没读一本书,全在做生意了。他思忖道:只谈皮毛,不究其意的话,小子又读了《大学》、《孟子》,五经也全读完了。

    梁大儒哈哈一笑:你这小子也真敢说。四书五经你全读完了,只怕是年近花甲的老秀才都不敢说此大话。

    唐慎眨眨眼,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装无辜。先生只问读了什么,小子又没说全读懂了,只是读了而已。

    顺便还倒背如流?

    唐慎点点头。

    梁大儒摇首:你这个顽童!言下之意,不是不相信唐慎有倒背如流的本事,而是不相信唐慎过去半年读书了。

    假设梁大儒现在要唐慎当场表演一个倒背四书五经,他其实不慌。重阳节那次被梁大儒说了句嫠不恤其纬后,唐慎回去就把四书五经全部翻了个遍。感谢过目不忘金手指,他真能把四书五经背下来。

    然而从那以后,唐慎再没碰过书。

    离开梁府,唐慎回到家中。他从《春秋》中找到被夹在书里的请帖,唐慎认真审视上面的字,轻声念道:天晴日月定,果香迎风进。入室仰至极,把酒东窗菊嗯,把酒东窗菊

    唐慎看了许久,仍旧没从这请帖中看出猫腻。

    这时,林账房进了屋,看到唐慎正在看东西:小东家在看什么呢。

    唐慎放下请帖,抬头道:一封请帖,梁大人给的。

    林账房激动地双眼放光,身体颤抖。他走过来,道:早就听阿黄姑娘和姚三说,小东家与梁大人相识,没想到真是如此。小东家,这请帖可是梁大儒亲手写的?

    这我就不知了。

    可否借来一阅?

    唐慎把请帖给了林账房。

    林账房手指颤抖地接过请帖,仿若见到圣物一般,尊崇至极。他仔细看着请帖,读着上面的诗:天晴日月定,果香迎风进。入室仰至极,把酒东窗菊。咦,这诗有古怪。

    唐慎惊道:哪里古怪?

    一时看不出来,小东家再等等,让我仔细瞧瞧。

    看了半个时辰,林账房笑道:原来是首藏字诗。

    藏字?

    是。小东家应该看的出来,这请帖上说的是重阳节,请小东家入府一叙。把酒东窗菊,这是邀您重阳赏菊呢。不过这只是这首诗的第一层。

    唐慎:第一层?

    林账房:不错。且看这第一句,天晴日月定。表面上是说天气晴朗,与您相会。实则天晴是为阳,日月交会是为爻。阳爻,出自《易传》,亦称奇爻,这是第九卦。再看第三句,入室仰至极。表面上是说入府后共赏至极,实则,是至是极,皆为九。

    林账房拿着请帖,仔细审阅。一旁的唐慎却如当头棒喝,瞠目不语。

    林账房:阳爻为九,至极为九。阳为九,九为阳,双九,即重阳。奇怪,梁大儒为何要写这么一首藏字诗,他已经说了是把酒东窗菊,怎的又在诗中藏起重阳二字。

    唐慎怔在原地,久久不能出声。忽然,他对林账房道:林先生,有句话小子翻阅了四书五经,都没找着。不知道您是否知道?

    林账房:什么话?

    唐慎:离不恤其纬,而忧宗邹之允,为将及焉。

    哈哈,小东家说的是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吧!这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左传》不属四书五经,小东家没听过也是正常。

    第12章

    凛冽寒风中,两位身披甲胄的卫兵手持长枪,身形笔挺,守在府门前。

    忽然,一个清瘦身影从街角快步走来。站在左侧的卫兵正要出口呵斥,看清楚人后他笑道:唐小公子,中午才走,怎么今儿个又来了。

    这些卫兵都是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听说在战场上受了伤。他们原籍是姑苏府的,解甲归田后做不了其他活计,梁大儒便主动招揽他们,当了个守卫。他们本是军里的兵痞子,可是进了梁府,一个个沾了梁大儒的文气,几年下来就变得斯文起来,对人也客客气气的。

    唐慎道:这位大哥,劳烦通报一声,我想见梁大人。

    你且等着。

    不过多时,唐慎被管家领着来到梁府的书房。

    梁诵正在作画,他画的是一朵兰花,扎根于悬崖峭壁之间,于寒风中摇曳。穿着青衣长衫的年轻人在为他研墨,这人名为徐慧,字愚之,是梁大儒的表侄。

    见唐慎来了,梁大儒抬头看了他一眼,继续作画。他手持一支羊毫细笔,一边信笔挥墨,一边道:怎的才过一个时辰又回来了。可是有东西忘了,让愚之去陪你拿。

    唐慎上前走三步,从袖中拿出一样东西。

    先生。

    梁诵抬头一看,看见了唐慎手里的东西,他微微一愣。

    半晌后,梁诵笑道:愚之,你先出去。

    徐慧作了一揖,离了书房。

    唐慎抬起双臂,双手举着这封请帖,俯身行礼。

    梁诵道:愚之走了,不如你来给我研墨吧。

    唐慎走上前,他将请帖递给梁诵,梁诵接过请帖放在桌子一角上,又开始画起画来。唐慎捋起袖子,拿起一块墨锭,在砚台上研起墨来。羊毫笔下,悬崖中的兰花高洁典雅,书房里却是一片寂静。

    等画完一朵兰花,梁诵开口道:怎的又来了。

    唐慎一边研墨,一边道:来给先生赔礼了。

    哦,赔礼?你做错了什么吗。

    唐慎想了想:小子或许没做错什么,但是小子也没做对什么。

    说吧,你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重阳节前三日,先生给小子一张请帖,请入府一叙。小子做对了,猜中日期是重阳中午,与先生在亭中赏菊。然而时至今日,小子都做错了一件事。

    什么事?

    狂妄自大,得意而忘形。

    梁诵搁下笔,笑道:老夫可没这么说,你这小儿郎,挺会给自己找事。

    唐慎也放下墨:先生不这么说,那我岂不是觉得更羞愧难当。小子不才,曾放言过目不忘,倒背四书五经。然而先生也两次都说过,连读了五六十年书的老秀才都不敢说这大话。那请帖上的字谜,我至今没看透。如今我明白了,先生只说赏菊,是诚心邀我。又将重阳二字暗藏在诗中,是想告诉我,小子还十分浅薄,人外有人,不可猖狂。

    梁诵望着唐慎,许久,道:老夫想说的,你都说了。老夫没想说的,你也说了。你这小唐郎,可真让老夫无话可说。

    嘴上说着无话可说,梁大儒却摸着长须,面露欣慰。

    唐慎见梁大儒没生气,他心底暗自松了口气。他接着道:来之前,小子听说了一个故事。

    哦,什么故事?

    唐慎犹豫了一下,道:开平三年,五原城外,辽人大军来犯,气势汹汹。唐慎说完第一句话,梁大儒面色一变,嘴唇翕动,但是没开口。唐慎继续道:辽人突然发难,五原城中兵马不足。那年正是干旱之年,城中粮草不多。朝廷的援军眼看还有十日才能到,辽军将五原城团团围住。

    不是十日,他们半月才到。

    唐慎愣了一下:是,半月才到。五原城的守城将军眼看城中百姓军民被困,无法得粮,他拿出十万银两,给了当时的都指挥使,请其偷偷出城,筹集粮草。

    那是二十一年前,开元三年,新帝登基时出了些乱子,国力大伤。连续十年,辽人频频来犯,惹得民不聊生。

    五原城本不与辽人相邻,所以城中守军也只有三千余人。谁料辽人趁大宋旱灾,突然发难,连夜夺取了幽州城,大军逼到五原城下。守城将军名为郑元平,出身草莽,是靠自己双手打出天下的莽夫将军。

    辽人逼城,郑元平守了三日,城中无粮。郑元平找到都指挥使梁诵,他双膝跪地,请梁诵拿十万白银前往西夏,回来救人。

    郑元平:我与五原,同生共死。

    就着夜色,梁诵躲开守军,去了西夏。西夏到五原有一条水路,若是走水路运粮可以躲过辽人的探子。但那时西夏与辽、大宋都是友邦,结有盟契。梁诵找到一个西夏商人,对方贪图十万银两,却又担心搅入战局。

    梁诵当时三十出头,是大宋赫赫有名的才子。眼见一日日过去,城中无粮无草,又有辽人逼城,他当即跪地,以头抢地,磕得头破血流,请那西夏商人出了两艘船,载满了粮草,送去五原城。

    只可惜他到时五原城已破,郑元平的头颅被辽人砍下挂在城头。

    唐慎道:先生那时眼见负了郑将军的嘱托,便拔出宝剑,打算以死谢罪。幸而被随行的人救了下来。

    梁诵仿佛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人和物,他叹了口气,道:已经二十多年过去。开元十年,大宋于朔州大破辽军。你怎的今日又提起这个?

    唐慎走到书桌下方,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道:小子出身乡野,从小只识蛙虫,不识天下。今日听一位老秀才说起这事,小子才终于明白先生当日说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是什么意思。

    梁诵看他:那你倒说说,是何含义。

    唐慎抬起头,双目迥然有神,他一字一句地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梁诵身体一震,如醍醐灌顶,久久不动。

    许久后,他喃喃自语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过了一会儿,他哈哈大笑: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说的对。你可知老夫为什么要送你这张请帖,或者,为什么当日在那赵家村,要给你那张名帖?

    恋耽美